(倚天)梨園錦繡 - 第 13 章

現下武林中公認的六大門派分別是少林派、武當派、昆侖派、華山派、崆峒派與峨嵋派。

相較于其他門派,出身六大門派中的弟子在江湖中行走時,比之其他的門派多了許多便利,不止是他們的師傳武功比之其他門派更加高明,還有便是六大門派之中的高手數目良多。江湖中人在得知他們出身六大門派之後,考慮到他們身後的背景,就算他們犯了錯誤也不會輕易與他們翻臉,正是所謂的背靠大樹好乘涼。

錦儀雖然江湖經驗不是非常豐富,之前幾次下山均是奉師命,但這幾日也體會到了作為峨嵋派弟子的好處,江湖中的宵小之輩不敢輕易對她動手,好幾個盯上了她的人均因為她身上師賜長劍上所刻有的峨嵋派的标志而選擇了放棄。

錦儀不是特別良善的人,那些人不對她下手,她也就不去理會那些人,大家相安無事,雖然她知道在她之後,那些人還要尋找其他的目标,而那些目标未必有她這樣好的運氣,能躲過那些人的毒手。

這個世道很亂,自身難保的時候,誰也顧不上其他人的生死。

蒙古人統治中原已經六十年了,當權者将所有民衆分為四等。第一等是蒙古人,為元朝的“國族”,蒙古統治者稱之為“自家骨肉”。第二等為色目人。第三等為漢人(又稱漢兒),概指淮河以北原金朝境內的漢族和契丹﹑女真等族,以及較早為蒙古征服的雲南人,及最晚為蒙古征服的四川人,高麗人也屬于這一等。第四等南人(又稱蠻子﹑囊加歹﹑新附人),指最後為元朝征服的原南宋境內(元江浙﹑江西﹑湖廣三行省和河南行省南部)各族。漢人﹑南人絕大部分都是漢人和漢化的漢人。

這些對漢人是很不利的,蒙古貴族将漢人視為豬狗,當時的皇帝更是想要殺掉張、王、劉、趙、李五姓的漢人,但是因為人數衆多,最終沒能施行。

漢人與蒙古人之間的矛盾十分激烈,這時已經不止一次地爆發了農民起義,雖說不至于民不聊生,但連年災難,民衆的怨言許多,爆發起義也不是什麽奇怪的事情了。

元順帝至元四年正月,元代的殘暴統治,導致民不聊生,這一年老百姓新春佳節都無米下鍋。此情此景,彭瑩玉推選大弟子周子旺領頭起義,一呼之下就得到五千餘名信徒響應,看到民心向背,立即在江西袁州發動武裝起義,建立政教合一的大周國。推舉周子旺為首領,號為“周王”,況天兼任左平章和右平章。

雖然錦儀一向是明哲保身,但她對蒙古人一向十分痛恨,可能是因為父親昔日在外經商之時差點為蒙古官兵所殺,後來奉師命下山之後又被蒙古人看上,差點被他們強掠了去。雖然最終平安無事,但她對蒙古人的印象從此便轉壞了,再加上見到了許多蒙古官兵逼迫害死漢人百姓的事情,她對蒙古人的印象就更壞了,見到蒙古官兵欺辱平民百姓的時候,如果條件允許的話,她便會将那些小部隊的蒙古兵殺死,解救那些百姓,再行離去。

蒙元統治者甚是驚恐,糾合袁州路及周邊官軍大舉鎮壓,滅絕師太向來不怎麽理會俗世中事,但也對他們有所嘉許。恢複漢人河山,似乎是每個愛國的武林中人的夢想,特別是作為峨嵋派掌門,郭襄郭女俠,郭靖郭大俠與黃蓉黃女俠之女的徒孫,滅絕師太對蒙古人極為痛恨,痛恨程度不亞于明教中人。

滅絕師太曾經無意中對她們幾個入門時間最久的弟子提過,待她取得一本傳說中無往而不利的兵書之後,漢家天下便可光複,不必再被蒙古人統治,皇帝會變回漢人,但她只是這樣說說,時隔許久也沒能取得那本兵書。

江西一帶自袁州起義之後便不那麽太平,朝廷派遣官兵鎮壓,起義軍抵抗許久,最終不敵敗退,雖然周子旺已經身亡,但餘黨仍在。

距離起義已經半年有餘,硝煙卻沒完全散去,浔陽依舊山清水秀,但這裏的蒙古官兵比之之前錦儀與殷梨亭同來之時卻是多了許多,他們的神情十分警覺,見到神情驚慌、形跡可疑的人,便會将那人攔截下來,嚴厲地查問一番,确定那人與起義軍不相幹,才會不情願地将那人放走,但身上的錢財不留下卻是不行的。

錦儀看見那些人的舉動,嫌惡地皺了皺眉,暗自期盼這些人不會找到她身上來,這裏蒙古兵人數衆多,如果動起手來,她占不了便宜,但就這麽屈服,讓那些蒙古人對她動手動腳,她卻也是不願。

幸好那些蒙古兵沒有上前對她騷擾,但到了出城的時候,錦儀又有些糾結,城門處把守十分嚴格,他們好似是要抓什麽人,為首的那人拿着畫像,每一個出城的人都要經過他們嚴格的檢查才能通過,除非錦儀不出城,否則她一定要從這裏經過,她猶豫了許久,才走了過去。

那帶頭的蒙古軍官先是仔細端詳了錦儀一番,那畫像上的人是幾個男子,因此錦儀明顯不是他們所要尋的人,她松了口氣,本以為那人會直接放她過去,卻沒料到那人竟直接伸出手來朝她臉上摸去。

錦儀平時身上佩着長劍,雖然年紀不大,但眼神銳利,很少有人不長眼撞上來,這蒙古軍官也不知是因為身邊的下屬衆多還是因為藝高人膽大,一時間忘乎所以,便開始動手動腳。

錦儀一側身躲了過去,不想生事,向前行了兩步,卻被把守住城門的兩個士兵截在了那裏,兩根長矛封住了她的去路。

她沉吟了一下,這時身後那帶頭的軍官已經追了上來,用手輕輕在她肩上一搭,錦儀一沉肩,那人重心不穩,一下向前傾去,錦儀又側身避了一下,在他身後輕輕用力一推,那人便跌了個狗吃屎。

那蒙古軍官武藝其實稀松平常,錦儀這一試便知曉,他從地上爬了起來,漲紅了臉,顧不上拍身上沾着的泥土,便惱怒地指着錦儀說道:“這人便是逆賊的同黨,把她抓起來!”

錦儀挑了挑眉,發覺原來他們要抓的人是袁州起義的紅巾軍成員,看樣子還是其中的領頭人物,這與她沒有絲毫關系,但她知道假如被那些人抓去,便是長了百張嘴也說不清楚,這種情況只能硬闖了。

她下定決心之後,便抽出了長劍,劍鋒雪亮,反襯着日光,一片雪白。錦儀的動作也十分利落,由于力道所限,她下手雖然不重,但也不輕,劍鋒輕輕一帶,一條血痕從那帶頭之人的脖頸上劃過,他睜大了眼睛,撲通倒地。守門的那兩人也被她輕而易舉地兩招廢掉手臂,長矛當啷掉地。

出城的只有這一條路,身後的隊伍很長,官軍卻只是在門口把守,這時身後的隊伍亂了起來,有幾個人拿着兵器躍了出來,三下五除二地幫着錦儀解決了門口的人,連忙奔出了城門。

錦儀也知曉城中的官軍衆多,此地不宜久留,便收起長劍,跟着那幾人向前行去,浔陽城外有一處廢棄的和尚廟,那幾個人便進入了廟中歇息。

那幾人中有一人行動不便,須得兩人架着前行,行動速度便很是緩慢,沒過多久身後便傳來了馬蹄聲,錦儀知曉是追兵到了,眼見前方道上空曠,無處躲避,錦儀便也進了那處和尚廟,想尋一處隐蔽的地方躲避追兵。